研究领域

  新闻学博士(学历、学位)、高级记者(正高,2009年获评),2021年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国际传播界别)”,首批中宣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人选。有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多篇高质量相关论文发表;组织参与项目多次纳入国家、省级国际传播重点项目;多次参与国家、省国际传播项目研究、立项、验收等工作;连续五年担任国际大奖评委,有国际影响力;有国际获奖作品,并获宣传四川好新闻奖;多次参与国家、省委宣传部等组织的国际传播专项培训,担任授课专家,并参与相关研究。从业以来数十篇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22年主创作品《回家》(制片人兼编剧)获得第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精神文明工程奖;2003年7月被中宣部、中国记协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荣誉称号”,同年参加中宣部、人事部等九部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展”。曾于2003年当选成都市锦江区人大代表。


发表著作

  主要成果:从业以来数十篇广播作品及论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5年每年都有获得国家、国际大奖的作品。2022年主创(制片人兼编剧)广播剧《回家》获得十六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9年纪实广播剧《撤离》获得国际亚广联大奖。2014年由其策划、主创的《中国梦 劳动美》专栏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十大创优创新栏目称号,获总局2018年度创优创新节目表彰。2021、2022连续两年其作品被选中在全国两会开幕式期间刊播、在其他重要节点全国展播。


  工作经历及专业影响:

  具有二十年多年中外媒体从业经验,曾在德国、日本著名广播电视机构学习、工作;有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等多岗位工作经验;曾在四川台多个广播岗位担任过领导职务。2015年成功组织了四川广播电视与波兰国家台的合作,并协调了波兰国家乐团在成都友城音乐会期间的演出。2016年,策划并执行了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的《精彩香港》系列广播节目和电视专题节目(赴香港拍摄),至今部分节目使用于特区政府网站,并在2020年香港与澳大利亚的庆祝活动中使用。2017年至今连续五年受邀担任亚广联评委(2017年、2021年为终评委),在评委中有影响力。近年来致力于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短视频传播、国际传播等领域的研究,有论文,有影响力。

  近期学术活动及成绩:

  1,多次担任国际、国内大奖评委(2022中国新闻奖评委、2021中国新闻奖广电四项评委);2017年至2021年连续受邀担任国际亚广联评委,负责多类别节目评选。2020疫情期间策划主创的短视频获得省局、总局表彰,并在多个国家级客户端(人民日报等)和武汉方舱医院刊播,并做相关研究。2,近三年有影响力的论文:《国际视野与中国表达——从2017亚广联评奖看中国获奖作品》、《新闻的价值取向与故事化表达》、《后真相时代的非虚构写作与事实核查》、《新媒体时代UGC短视频生产中的非虚构类表达》、《媒体融合背景下两会报道的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叙事 ——2019 年全国两会新媒体报道分析 》等(以上论文均发表于CSSCI期刊或其他核心期刊)。3, 在2020年11月金熊猫国际论坛(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四川省委宣传部、广电局、川台承办)纪录片分论坛圆桌论坛中成功完成主持(负责话题策划、内容把关以及协调)。对视频纪录、尤其是短视频纪录以及国际传播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有相关内容论文发表。4,2021年起担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县级融媒体培训授课老师,主讲《习近平媒体融合思想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授课效果好,至今已经完成19次讲座,覆盖学员超过5000人;参与国家、省媒体融合调研,相关研究内容有论文发表,5,多次担任国家广电总局、总台国际传播培训授课专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曾对相关内容和照片做介绍和报道;

  专业特点:专业能力全面,研究领域和业务实践均有建树。尤其擅长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专业创作、传播经验)。


相关链接

办公地址:中国 · 成都 · 金牛区蜀兴西街36号 四川国际商会会馆10-12层

联系电话:(028)68909113

办证咨询:028-68909185 (机关本部) ; 028-67831630 (政务中心服务点)

传 真:028-68909100

code1.jpg

code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367号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00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