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企业扬帆出海的法律导航(三)

2025-04-18

智库研究

文章导读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交织的复杂格局中,众多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开启出海征程。2025年,全球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法律和合规风险愈发错综复杂。一方面,逆全球化势头显著抬升,例如美国优先2.0”政策可能进一步冲击全球经济秩序,加剧世界经济的碎片化格局;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在呈现新景象、迈向新阶段,中国倡导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开放合作。企业在出海之路上,从文化差异到法规限制,从税务合规到知识产权保护,遭遇重重考验。能否在海外市场稳健运营并持续成长,已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深度参与数十个国家投资项目的法律顾问团队,海润天睿顾问郑成海律师,王琳律师在实务中见证了无数投资项目的成功落地,也亲历了因风险防控缺位导致的重大争议与损失。基于团队在非洲、东南亚、中东欧等区域主导的上百个投资项目经验,本专题郑成海律师、王琳律师将从法律视角剖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遭遇的核心法律风险,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助力企业在2025年顺利扬帆远航,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关键词:海外投资、企业出海、企业国际化、法律风险、合规

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稳固、互信的合作关系是企业融入目标市场、规避潜在风险的重要手段。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市场洞察和资源支持,还能帮助企业获得政府青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借助合资模式打造互利共赢格局

与当地企业或政府成立合资公司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合作模式,既能增强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又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政治风险,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成功案例: 某中国矿业公司与非洲政府合资

该中国矿业公司与非洲某国家矿业部门携手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分别持股60%40%。通过这一合作模式,企业不仅顺利获得了矿产开采权,还享受到了土地使用费减免和税收优惠等多项政策支持,项目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当地政府通过持股分红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互利共赢。

关键注意事项:

(一)在合资协议中,应明确双方的权责分配、利润分享比例以及退出机制等关键条款,避免因权责不清或利益分配不均引发合作纠纷,影响合作效果。

(二)事先对合作伙伴进行全面、深入的资信调查,详细了解其市场声誉、履约能力、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诚信度,降低合作风险。

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赢得政策支持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通过资源换基础设施模式,积极吸引外资企业参与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成功案例: 中国某建筑企业在肯尼亚的铁路建设项目

该建筑企业通过承建肯尼亚国内铁路网项目,不仅赢得了长期稳定的项目合同,还与当地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在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地区的后续投资和发展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通过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项目资源和业务机会,还能赢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投资激励等,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企业在目标市场扎根立足、长远发展。

三、构建多元化利益相关者网络

除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外,与非政府组织(NGO)、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建立广泛联系,也是企业拓展资源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助力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行业协会

积极加入当地行业协会,借助协会平台,企业可以快速了解当地政策动态、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机会,与同行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行业热点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为企业业务拓展和市场布局提供有力支持。

(二)非政府组织

在一些对环保、社会责任等要求较高的项目中,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借助其专业优势和影响力,提升自身在环保、公益等方面的形象和表现,增强当地社区和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为企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学术机构

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活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升级和业务转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融入当地社会,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和互动,为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四、推动文化与价值观融合

文化差异往往是跨国合作中不可忽视的潜在挑战。企业需高度重视本地化策略,积极推动文化与价值观的融合,以增强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和亲和力。

(一)雇佣本地员工

优先招聘当地员工,不仅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还能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环境,提高企业在当地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同时,本地员工熟悉当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市场洞察和业务建议,助力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脉搏,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尊重文化与宗教习俗

深入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企业运营管理和员工日常工作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避免因文化冲突引发误解、矛盾甚至危机,损害企业声誉和形象。例如,在一些宗教信仰浓厚的地区,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日,尊重员工的宗教活动和节日习俗,营造包容、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实施社会责任计划(CSR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援助、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回馈当地社会,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增强企业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和互动,赢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成功案例: 某中国电子企业在印度的本地化策略 

该企业通过在印度建设工厂、大量雇佣本地员工,并积极捐助当地教育项目,迅速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成功打开了印度市场,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在当地深入人心,成为中印企业合作的典范。

通过加强与当地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企业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还能有效规避各类潜在风险,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国际化征程中行稳致远,迈向成功。

(来源:海润天睿,作者:郑成海、王琳 )


办公地址:中国 · 成都 · 金牛区蜀兴西街36号 四川国际商会会馆10-12层

联系电话:(028)68909113

办证咨询:028-68909185 (机关本部) ; 028-67831630 (政务中心服务点)

传 真:028-68909100

code1.jpg

code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367号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00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