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然而,蓬勃旺盛的贸易需求背后,暴露出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部分心怀叵测者通过成立皮包公司,作为第三方恶意引导或串通买方,收购当地企业后借“壳”交易等种种手段恶意对出口企业实施欺诈,给出口企业造成了不少损失。因此,对中国外贸企业来说,增强警惕意识、加强事前欺诈风险识别和排查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案例背景 突如其来的“优质”订单
2024年上半年,收到多则针对中东买方E公司的询保申请,根据出口企业初步反馈,E公司成立近10年,持续盈利,资产规模过千万,贸易洽谈过程也很顺畅……对于不少来询保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希望开发中东业务的中小企业来说,E公司的订单看起来很是“优质”。
二、发现疑点 信保助力企业事前识别风险
收到申请后,从贸易背景、交易历史、订单情况、交易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分析,迅速发现了这所谓“优质”订单背后暗藏的可疑之处:
1.申请需求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多个供应商,且为短时间内密集提出。
2.涉及的贸易商品包括鞋子、食品、平底锅、医疗用品、电缆等,交易商品范围较广且无明显关联性。
3.出口企业普遍与E公司并无交易历史,或仅与E公司的关联公司有短期交易历史。
4.E公司在与出口企业沟通过程中态度十分“积极”,对出运时间的要求急迫,曾主动建议咨询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并主动提供最新财报供参考。
为此,进一步通过委托海外资信渠道等方式对买方展开调查,发现E公司属批发商性质,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非本地人,且曾有多次历史迁址及变更实际控制人记录。另外,在调查过程中,海外渠道反馈无法联系到E公司,难以确定实际经营状态。
在多重排查分析后,第一时间梳理了买方项下的异常特征,就E公司项下的风险情况对出口企业作出风险提示,提醒出口企业谨慎出运。最终,近十家出口企业在提示下审慎开展交易,避免了超1000万美元货值的相关货物在未开展全面风险识别的情况下贸然出运。
三、建议启示 如何更好地识别和应对欺诈风险?
结合本案例,为出口企业提供建议如下,希望帮助企业更好地提前发现欺诈风险:
(一)多渠道交叉验证情况,加深对新买方的了解。
对于首次交易的买方,出口企业对其了解不深,因此,务必提前核查买方背景信息,通过多种渠道交叉验证信息的可信度,包括但不限于实地勘察、查询相关网站、向当地商会、银行或其他供应商咨询等。
(二)警惕买方异常特征,关注贸易细节。
对网上询单、展会认识、第三方介绍的新买方,出口企业在洽谈订单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异常特征:
1、买方主体信息异常,如经营状态异常、营业执照等文件过期、主营业务与出口商品关联性不大、成立时间较短、联系方式非官方邮箱后缀、近三年存在迁址或变更实际控制人记录等;
2、交易过程异常,如不关心货物品质价格、要求发货时间较急、主动提供财报并建议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主动提供声称源自中国信保的资信报告或授信文件(不少经对比复盘后发现为伪造信息)。
3、谨慎安排支付方式,留心买方付款路径。强烈建议出口企业在与买方初次交易时,采取收款后发货等较为稳健的支付方式,或向买方收取较高比例的预付款并取得买方对剩余货款的书面确认。在收到买方支付的第一笔货款后,认真审视买方的付款资金来源,特别留心是否出现水单造假、付款主体与交易主体不一致,或付款路径异常等情况。对于要求货发第三方的买方,应留存好买方书面确认的文件。
四、防骗口诀
最后,本文以一首简单的口诀作为结尾,希望广大出口企业在享受获取新订单甜蜜的同时,也避免品尝被骗的苦涩:
识别买家莫心急,眼睛擦亮心放细;
多方渠道勤留意,交叉验证辨信息;
邮箱财况注册号,经营范围都要找;
询盘大方先莫喜,事出反常必有妖;
首单小额控风险,妙用汇款再查验;
全程警惕留心眼,慎管提单控货权。
(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声明:本微信订阅号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不排除部分文字内容或图片转载自网络,如出现本订阅号发布的文章或图片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情况,请版权持有者联系我们,我们会补上相关作者及出处,感谢您的辛勤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