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三大经济体,也是该地区多元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之一。肯尼亚是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区域合作组织的倡导者,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完善的经济基础,发挥着向东非、中非辐射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肯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走在中非合作前列,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福祉,更为中非合作树立了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吸引外商投资,肯尼亚政府不懈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了众多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肯尼亚希望中国企业踊跃到这些园区投资兴业,并鼓励中国投资者参与其农业、制造业、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设备、石油开采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
肯尼亚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型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份额超过70%。传统上,农业、旅游业和侨汇是肯尼亚三大创汇来源。肯尼亚工业在东非地区较为发达,国内日用消费品基本自给。首都内罗毕位列世界消费水平最高的100个城市,同时也是非洲第六富有的城市,总财富为540亿美元。肯尼亚被评为非洲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私人银行市场。
2023年肯尼亚经济增长率为5.6%。据《2024年经济调查》数据,2023年农业占GDP总量的21.8%,工业占16.9%,服务业占61.3%。
二、投资吸引力
肯尼亚地处东非门户,自1963年独立以来政局一直保持稳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局相对稳定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肯尼亚在经济领域实行自由化,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并逐步开放允许外国投资的行业。肯尼亚政府为鼓励外国直接投资,除制定《外国投资保护法》外,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投资措施,如取消进出口许可证,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取消出口关税和废除外汇管制,设立出口加工区、建设经济特区等。肯尼亚投资法规比较完善,有30多个法律法规保护外国投资者利益,2005年颁布了新的《投资促进法》,2015年颁布了《经济特区法案》。肯尼亚还与10余个国家签订并生效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肯尼亚经济发展较平稳,中产阶级人口增长较快,国内市场不断扩大。随着东非区域一体化推进,作为东非交通枢纽和门户,在肯尼亚境内投资还可辐射东非内陆国家,有利于开拓整个东非市场。据肯媒报道,内罗毕已成为非洲重要的数据中心,特别是随着高带宽元宇宙的到来,该市场继续吸引大量投资。全球创业研究机构StartupBlink发布的《2023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显示,内罗毕的全球排名由2022年的第163位上升到第137位,在非洲排名第四,总分与排名第三的开普敦相差不到0.06%,表现最好的行业是能源和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132个国家和地区中,肯尼亚综合指数排名第100位。
肯尼亚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在东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由华为公司承建的孔扎科技新城一期数据中心已上线,可承载政务办公业务,包括财务和税务系统等。此外,肯尼亚海关使用新的自动化综合海关管理系统处理进口货物,替代了原辛巴系统,进一步提高清关效率。
肯尼亚政府重视创新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肯尼亚发布的《数字经济蓝图》将创新驱动的企业家精神视为肯尼亚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不过,肯尼亚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化程度仍有待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办事花费时间较长。此外,肯尼亚法律规定,外商直接投资最低限额为10万美元。在税收、经营范围、企业所有权和土地等方面,对外资也规定了不同于内资的待遇标准,设置了不少经营限制;肯税务、移民和海关等部门办事花费时间较长,存在权力寻租现象;中央和地方之间分权不清,互相掣肘;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运力不足,且运费昂贵;水和电力供应不稳、价格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商投资。
三、外资优惠政策
肯尼亚提供财政和非财政激励措施。肯尼亚税务局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与资本市场管理局、出口加工区管理局等其他监管机构协调和合作,实施税收激励措施。税收优惠通过资本扣除的形式,将在计算公司或个人在任一年收入的收益或利润时扣除。激励措施有多种形式,包括资本扣除、工业扣除、农场作业扣除、磨损扣除、投资扣除。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