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石化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作为工业领域第一大贸易品类,石化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020年的13.6%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16%,尽管2024年小幅回落至15.4%,仍显著高于2021年水平(14.2%),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中国石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动能,关税减让推动成品油、农药等优势品类出口快速增长,原产地累积规则助力合成纤维等产业链区域协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然而,红利背后,挑战亦不容忽视——能源进口依赖加深、高端材料技术瓶颈凸显、区域价值链议价权失衡等问题开始显现。本文通过梳理RCEP框架下中国石化贸易的数据与案例,剖析红利释放的路径与挑战的根源,为未来区域产业链重构提供战略思考。
一、RCEP框架下石化贸易规模与全球占比演变
1. 2022—2024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石化贸易概况
图1:2021—2024年我国与RCEP地区石化贸易走向
(1)第一年 破茧启航,红利初探
2022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石化进口额为168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出口额1241亿美元,大幅增长30.7%,推动贸易总额达到2928亿美元,增速15.0%。
RCEP协定历经多年谈判终于在2022年落地实施,政策红利全面激活区域贸易,企业跨境布局热情高涨,东盟市场进出口额同比跃升30%,我国与东盟、日韩等重点市场合作呈现火热新局面。
(2)第二年 外压凸显,链动承压
2023年,受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及能源价格下跌影响,进口额下降至1601亿美元(同比-5.1%),出口额亦缩减至1137亿美元(同比-8.4%),贸易总额下滑至2738亿美元(同比-6.5%)。
2023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下跌18%,拖累能源进口及下游产业,国内炼化企业利润普遍下滑20%~30%,中东、俄罗斯对华贸易收缩(中东进口额-17.2%)。大国博弈与地缘冲突阻碍区域贸易的良性发展,中美技术脱钩抑制日韩对华高端化学品合作(日本出口下降10.4%),俄乌冲突推升区域物流成本,中俄贸易增速骤降45.8个百分点。国际政治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东盟政策摇摆使得与中国产能合作暂缓。
(3)第三年 动荡筑底,韧性突围
2024年,受低端产能过剩及区域竞争加剧影响,出口额继续下降至1064亿美元(同比-6.4%),但进口额有所回升(增长1.4%),贸易总额降至2687亿美元(同比-1.9%)。
尽管2024年经历了能源价格震荡、美国大选、技术壁垒等风波,但RCEP区域结构性优势未减,东盟与中国石化贸易“压舱石”作用逐步体现,相较于中东进口下滑7.2%,对欧出口收缩4.7%,东盟以0.4%的出口增速托底外贸基本盘,中流砥柱角色不言而喻。RCEP区域贸易收缩势头趋缓,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学品等新增长点正在蓄势,开始释放长周期增长韧性。另外,相较欧美、中东市场5%以上跌幅,RCEP贸易降幅收窄至1.9%,区域一体化“防波堤”效应开始显现。
(来源:贸促会FTA全球通,作者:汪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