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国际贸易规模的增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对外投资需求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会在境外购置资产或进行投资,这带来了大量资金出境的需求。然而,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中国实施了外汇管制措施,如对个人设定每年五万美元的换汇限额,以及要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必须备案等规定。
在此背景下,部分个人和企业试图通过非正规渠道实现资金出境,例如采用蚂蚁搬家式的多次小额转账或虚拟币交易,甚至虚构贸易背景进行内保外贷,以逃避监管。这些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还可能给参与者——无论是企业的财务人员、高净值人士,还是其他相关人员——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合法途径外,任何形式的资金出入境均属非法行为,并涉及复杂的法律框架及多国监管要求。不当操作可能导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甚至跨境法律纠纷。笔者对于虚拟货币交易、境外投资、跨境贸易和内保外贷等主要资金出境方式的基本概念和法律风险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警惕各种资金出境方法背后的风险。
一、虚拟货币交易
先用人民币购入虚拟货币,在虚拟货币交易所内进行虚拟货币的交易和转移,最终将其兑换为外币。中国对虚拟货币的使用和交易实施严格限制。由于虚拟货币在中国不具备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能作为法定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发行和融资活动也被禁止,以防止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全球流动性被用于洗钱、逃避资本管制和其他非法活动,从而引起金融风险。虽然现行规定未禁止个人持有和交易虚拟货币,但在实践中,个人应当警惕接收来源不明的虚拟货币,以及与不明账户进行转账,以免触犯洗钱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刑事犯罪。
二、UC万事达卡交易
在国内通过人民币购买USDT,将USDT提现至万事达卡,再通过国外银行ATM进行外币套现,从而实现利用欧洲UC万事达卡完成资金出入境。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与虚拟货币交易类似的刑事风险。
三、跨境消费
在境外直接使用信用卡,通过“先买后退”、自我交易等方式将信用卡资金套现出境。这类方式可能涉嫌洗钱、逃税等刑事犯罪。
四、个人额度互转
多人将各自年度内未使用的外汇配额转让给有大额外汇需求的个人。这种规避外汇管制的“蚂蚁搬家”,可能同样会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五、境外投资、跨境并购
这类方式通常会进行正常的项目评估,并办理相关备案或审批手续,如外汇登记、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资登记等,最后实施投资。一旦违反投资方向规定,就可能面临如下刑事风险:非法经营罪、洗钱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六、境外放款
境内企业将人民币资金或通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委托贷款方式,借贷给其在境外合法设立的全资附属企业或参股企业,但如果放款人未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的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核,或者未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义务,同样可能会面临非法经营罪、洗钱罪等法律责任。
七、虚假贸易
境内公司通过与境外公司虚构一笔贸易并违约后,被境外公司没收定金或交付违约金,以此来实现资金跨境转移。常见的还有信用证交易、托收交易、汇付交易等方式。这类方式涉及虚假交易和违约风险,甚至涉嫌非法经营罪、洗钱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八、内保外贷
担保人先将现金存入境内分行或提供其他担保物,境内分行随后向境外分行出具保函或备用信用证,境外分行再据此向借款人提供贷款。虽然这种方式在形式上合法,但若被用于资产转移,则属于非法行为。类似情况还包括:利用金融衍生品、QDII、QDII2、RQDII等通道向境外投资、利用跨境私募基金通道(如QDLP、QDIE)和跨境人民币投贷基金,以及通过艺术品拍卖、技术转让与许可等方式实现资金出境。
综上,为有效防范资金出海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建议个人和企业投资者加强法律意识,充分了解境内外外汇管理和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可靠性、稳定性。企业还应定期对投资项目和海外业务进行合规审查,及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和应对资金出海涉及的法律风险。
(来源:商法CBLJ;作者:严鸽、袁瑶)
本文刊载于《商法》2025年6月刊,https://law.asia/zh-hans/cross-border-fund-outflows-legal-ri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