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转型的背景下,矿业发展也正迎来深刻变革,锂、钴、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已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石油”。从供应链重构到技术革新,从市场格局演变到可持续发展诉求,多重因素正在重新定义矿业的发展轨迹。非洲作为全球关键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库,坐拥全球89%的铂族金属、约20%的黄金及50%的钴资源储量,正从传统资源输出地向绿色产业链核心枢纽跃升。我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已在刚果(金)铜钴带、津巴布韦锂矿等关键节点构建了覆盖开采、冶炼、加工的垂直供应链体系。目前,中国整体上支撑着全球70%以上的稀土加工和供应份额。
然而,随着非洲国家资源主权意识觉醒、美国政府的“供应链脱钩”策略升级,以及非盟在今年正式启动的《非洲矿业愿景》对全产业链绿色标准的硬性约束,我国矿产国际合作正面临“资源民族主义”与“技术壁垒化”的双向挤压。如何在动荡的全球矿业版图中重构可持续的合作范式,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命题。
一、中国在非洲矿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布局多元化、规模化
中国在非洲的矿业发展已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非洲地区。从地域分布看,几内亚、刚果(金)、赞比亚、南非、塞拉利昂等国家是核心投资区域,这些地区不仅矿产资源富集(如几内亚的铝土矿、刚果的铜钴矿、南非的铬矿),还具备较高的地质勘查成熟度和政策稳定性。产业布局呈现“两主多辅”特点:一是以铁、铜、钴等传统金属矿产为主,例如西芒杜铁矿、唐克里里铁矿和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等;二是加速布局锂、钴等新能源关键矿产,如赣锋锂业在津巴布韦的锂矿开发、中广核铀业在纳米比亚的湖山铀矿项目,以及紫金矿业在刚果(金)的科卢韦齐铜钴矿(年产铜超45万吨、钴3.7万吨)。企业类型上,我国有企业(如中铝、中国有色)主导大型基建类项目,而混合所有制和民营企业(如汉龙集团、盛新锂能)则通过参股并购方式活跃于新兴矿产领域。
(二)重要矿业项目
在重大矿业项目方面,中国已建成多个标志性工程,推动非洲资源开发向全产业链延伸。
西芒杜铁矿项目堪称典范,该项目由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开发:2010年中铝与力拓签署联合开发协议后,多家中资企业战略合作逐步主导北部区块开发,截至2023年,项目完成度超50%,计划2025年底实现首批铁矿石出口,建成后初期年产能达1.2亿吨,具备重塑全球铁矿供应链格局的潜能。
塞拉利昂新唐克里里3000万吨磁铁矿选矿厂(一期)于2025年4月15日正式投产,该国总统比奥出席竣工仪式并启动生产线。该项目全面投产后将推动塞拉利昂高附加值矿产品出口,优化贸易结构并带动电力、物流及就业。该项目也实现非洲首个集选矿厂建设、采剥、爆破于一体的EPC总承包突破,标志着传统基建向矿山工程领域拓展的战略升级。
在新能源领域,洛阳钼业的TFM铜钴矿已建成世界第二大钴矿山,而北方国际、天华新能等企业正转向锂矿深加工产业链。这些项目不仅带动当地工业化,还创新性地将智慧矿山、绿色电力等技术引入非洲,成为中非矿业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标杆。
二、非洲政策调整
非洲矿业政策转型正深刻重塑区域资源开发格局。在资源主权强化方面,非洲国家通过立法手段持续收紧对矿产资源的控制权,2016年以来刚果(金)、南非、赞比亚等十国修订矿业法,普遍将政府无偿干股比例提升至10%—20%,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本地化要求的提升也已从就业、采购扩展到技术转移领域。肯尼亚《矿业法》强制要求企业提交本地员工培训计划,优先雇佣矿区社区人员并提供技能转让;以及西非地区本地化要求日益提高的趋势。这些政策使中国企业经营难度大幅上升。
绿色转型压力则重构矿业开发标准体系。非盟《非洲矿业愿景》要求新建矿山必须提交闭坑复垦方案,并建立ISO认证环境实验室,乌干达2022年新法更强制实施矿产追溯认证。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已成为硬约束,南非要求矿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每年递减5%,刚果(金)TFM铜钴矿通过余热发电系统降低30%能耗才获得国际绿色矿山认证。
三、新环境下中企面临的挑战
(一)供应链安全风险
各类矿业资源在全球的集中分布使供应存在天然脆弱性。例如,钴资源全球储量的60%集中于刚果(金),而今年美国推动与刚果(金)矿业合作,试图削弱中国在刚果(金)的矿产主导地位,破坏现有的矿产供应链格局。其次,运输通道依赖单一化带来断供风险。我国铁矿石、铝土矿等大宗矿产进口依赖南海航线、太平洋航线等海上咽喉要道,地缘冲突或突发事件(如苏伊士运河堵塞)可能直接导致供应链受影响。
(二)本地化政策挤压
资源国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推行产业链本土化。南非《采矿宪章》要求新矿业权必须满足30%的黑人经济振兴(BEE)股权,且社区持股比例不低于5%,这种政策迫使外资企业让渡收益空间。同时,多国限制原矿出口以延伸本土产业链,津巴布韦要求锂精矿出口前必须完成20%的本地加工,推动中国冶炼企业在当地投资选矿厂。
(三)绿色标准升级压力
欧美主导的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正在重构全球矿业规则。更隐蔽的挑战在于绿色贸易壁垒。欧盟拟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进口矿产征收隐含碳税,估算将使我国锂、稀土等产品出口成本增加12%—18%。
四、推动“双向赋能”模式
(一)深化多维度国际合作,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
强化与资源富集国的战略互信:针对刚果(金)、印尼、智利等资源输出国深化伙伴关系。加速推进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鼓励中资企业通过联合开发产业园提升资源本地化加工能力。同时,需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降低政策突变风险。
拓展与其它国家合作空间,例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国与我国资源互补性强(如镍、铜、铝土矿),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跨境资源走廊,扩展、稳定资源供给体系。
联合非洲、拉美国家推动建立包容性合作平台,如发起“清洁矿产供应链对话机制”,通过技术转让、绿色金融等工具打破技术壁垒。
(二)提升全球资源治理话语权,创新国际合作机制
推动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评价体系。例如,可联合刚果(金)等国制定“负责任钴矿开采标准”,通过认证互认打破西方规则壁垒。
尝试设立海外矿业投资基金,对高风险区域项目提供主权信用担保。试点人民币跨境结算机制,尝试建立钴、稀土期货交易所,逐步掌握定价主导权。
(三)不断强化国际化能力建设,适应全球竞争环境
新的环境下,本地化要求以及绿色标准升级虽然带来了许多挑战,但也推动了中企技术升级与合规建设。中国应利用自身的产业和经验优势,支持非洲国家释放关键矿产等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关键矿产在促进能源转型和绿色转型上的作用,推动共同发展。
未来的矿业合作范式需以技术共享、能力共建和标准共创为核心,推动双方从“资源供需互补”向“产业链协同创新”升级。通过搭建绿色技术转移平台、培育本土化人才梯队、参与资源国矿业治理体系改革,不仅能够化解外部环境挤压,更能为持续性资源开发注入发展动能。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既契合资源国提升资源附加值的迫切需求,也有助于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中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原标题:【市场动态】非洲资源主权觉醒 与中国供应链的“双向赋能”之路)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