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智慧城市”作为支撑该系统性设想的组成部分,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多数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并在城市层面开展实践。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是数字城市、平安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和物联网等)的升级性目标。为有效保障智慧城市建设质量,需要信息技术、规划建设、行政管理、用户消费和融资运行等多元化集成创新,存在跨行业整合、行业内部升级、跨平台协同和跨领域衔接等需要。
截止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总体水平达到56.1%,总体成效显著,但是,部分省份和城市仍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科学性不强、与城市发展衔接不紧、空间-产业-土地-环境等协调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半城镇化、建设用地城镇化和粗放式城镇化等广泛存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为世界城市文明贡献模式和路径。与此同时,城镇化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性力量。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指出,未来城镇化将由浅度转向深度城镇化。
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已经确立了277个城市试点,超过25个部、委、办、局和行等也从各自工作职责,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通过三年来的顶层设计推动,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近期地方两会的“热词”。截至2015年9月,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指出,智慧城市最大难点是消除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有专家指出,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重视硬件投入,缺少市民沟通参与;将关联性不大的建设项目归为智慧城市,增加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质疑;对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和培育智慧产业的智慧顶层设计、实施部署力度不够;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引领性的智库体系,在公共角度思考、规划以及提供智慧城市知识的创新能力较薄弱。
因此,智慧城市行业协同机制是实现以上需要的关键性路径。按照欧、美、亚顺序,从合作模式(公共、私营、公私合营等)重点调研了国外15个主要智慧城市联盟(网络)的总体特征,总结了国外先进联盟培育和发展经验。与此同时,系统调研我国不同层面(国家、区域和地方城市)、不同形式(联盟、网络、协同创新中心等)近30个智慧城市联盟的基本特征。从合作主体、商业模式、产业化协同水平等方面开展中外联盟机制对比,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智慧城市联盟培育、兴起和服务能力提振的总体战略建议。